研究生考试泄题:考研复试后群内泄题被判0分,可惜吗?




摘要

无论如何研究生考试泄题,规则就是规则。

4月9日夜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发布情况说明,向公众告知了部分参加法硕研究生考试复试违纪考生的处理情况。校方认定,复试考生确实存在实质性透露复试内容等违纪行为。学校研究决定,取消该22名考生一志愿复试相应科目考试成绩,给予计零分的处理。

此前,关于人大法硕考研复试多位考生被判0分的消息,已在网络上流传。据网帖描述,在考研学生交流群内,复试早的考生分享了复试题,被群内其他考生截图举报,随后校方进行了上述处置。

此前,关于人大法硕考研复试多位考生被判0分的消息,已在网络上流传。据网帖描述,在考研学生交流群内,复试早的考生分享了复试题,被群内其他考生截图举报研究生考试泄题,随后校方进行了上述处置。

在网络上,舆论对这一结果出现了意见分歧。有人认为,这些被处理的考生,有的已经多次参加考试,好不容易进入复试,有的还在初试中名列前茅,因考后讨论复试情况就被打0分,太可惜了;当然也有人认为,考生签署的诚信复试承诺书写得清清楚楚,“保证复试过程不录音录像,不保存和传播复试有关内容”,当事人受到惩罚属于咎由自取。

还有人将矛盾归结于举报者研究生考试泄题,认为学校处理得没错,但考生在群里讨论复试情况也无伤大雅。他们认为,是微信群内考生的举报造成了当前的局面:“规则本身没问题,有问题的或许是人心”。

研究生考试泄题

考试是法硕考试,参加这场考试的人,想必都抱着法律梦想,而作出处理决定的,又是拥有深厚法律学科建设基础的人大,这让此事有了更多值得辨析和揣摩之处。

考试后与其他考生交流考试内容,并不少见。然而,在考研复试中,每个考生参加复试的时间不同,先参加考试的学生,如果把题目公开在微信群里,让尚未参加考试的学生看到,就会产生实质意义的泄题。对此,澎湃新闻的评论也指出:“这种现象,不能视为‘存在即合理’”。

“学法者更要懂规矩”,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的这一篇评论直击要害。文章认为:“考研不光考学识,也是对规则意识的一次考验。”作者还反问道:“如果自身都缺乏规则意识、规矩意识研究生考试泄题,缺乏守法意识,又拿什么来守卫公平正义?”光明网也在评论中直言:“无论如何,规则就是规则。”

主流舆论一致表态支持对违规者的处罚决定,奠定了公众认识这一事件的基调。虽然那些泄露题目的考生都经历了刻苦乃至艰辛的备考历程,他们泄题也未必出于破坏规则的本意,难免让人产生同情心,但对此决不能“法不责众”,校方坚决处理这起违纪事件,也为端正考风考纪树立了标尺。

多达22人在微信群里违规透露复试内容,之前为什么较少发生和关注,而在今年发生牵涉考生如此之多的违纪案件?关心研究生考试规则的人,则更敏锐地注意到这一情况。光明网就在评论中建议:严惩更要堵漏。文章认为:“考生不到现场参加复试,不可控因素更强”“考场监管‘百密仍有一疏’”。

受疫情影响,不少招生院校采取了远程复试的方式。远程复试与传统上学生集中到指定场地面试的情境显然不同。比如,在线下场地单个考生面试结束后,会被立刻要求离开考场区域,在环境上杜绝了学生交头接耳讨论的可能。而远程复试前后,考生的自由活动空间更大,在微信群里互相讨论、交流更是防不胜防。还有网友提出这样的问题:考生签订的复试承诺书对“复试过程”如何界定?究竟指本人完成复试,还是所有考生完成复试?

应该说,这些问题不仅在一所学校存在,也是所有实施远程复试的招生院校共同面临的问题。如果远程复试成为“常规动作”,进一步完善监考和管理机制,包括升级技术手段,可谓势在必行。毕竟,规则更公正有力地执行,离不开对细节的讲究。

至于举报者是否有违道德?舆论场上众说纷纭。有理性的网友认为,举报考场违纪不等于“告密”,是对整体权益的捍卫。有网友就在留言中指出:“因私人小团体的利益,违反既定规则,才是一件更为令人震惊的事情,即使他们是出于善意,好心办坏事。”

“比起分享的重要,公平公正是选拔性考试更为重要的考量。”@狐度工作室 的见解代表了目前多数人取得的共识:“换一种角度看,这也是他们人生重要的一课。若事先能认真了解承诺书的内容,谨言慎行,自然不会有如今令人痛心的遗憾。”

研究生考试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