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美启迪考研清华美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导师大盘点_设计的_研究...(清美是在清华校区里面吗)






原标题:清美启迪考研 | 清华美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导师大盘点



1.清华美院视觉传达考研专业概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推动国内视觉艺术、信息艺术与影视艺术制作调色技术与风格表达的创新发展,提升视觉艺术、信息艺术与影视艺术视效工程的制作水准,以造就该领域专业人才。提供相对系统和全面的视效工程教学和应用,通过面授与工作坊的课程形式提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视觉传达设计系历来重视专业理论的建设,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创造性思维、扎实的专业基础、广博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设计技能的、可持续发展的复合性人才。



2.清华美院视觉传达考研导师及研究方向



徐小鼎

博士 助理教授

研究方向

200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

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201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

当代视觉艺术实践与研究、材料语言实践与研究、艺术家手制书实践与研究

教学主张

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之下,艺术和设计的结合更加紧密,跨学科的实践逐渐增多,需要艺术家和设计师进行更加多元化、多维度的研究和创作;同时,要立足中国本土,结合发展中的社会现场,从材料、空间、新媒介和观念等方式入手,探索多样性、综合化和有创造性艺术与设计表现的可能性。



顾新

副教授 主任助理

硕士学位 系支部书记

研究方向

1999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学士学位

2006年毕业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视觉传达专业/硕士学位

字体编排与书籍设计 视觉形象系统设计

教学主张

视觉传达设计的本质,即以美的艺术形式,合乎情理地与人进行视觉沟通。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信息的视觉传播无论是依靠传统媒介,还是借助新媒体技术,都需要视觉设计师对信息的内容进行系统化整理和编辑,运用逻辑与条理的思维方法优化视觉传达,为受众还原信息本身的含义。运用视觉符号以及新媒体技术解析现代生活中日益增加的复杂信息内容,是当下“读图时代”流行的视觉传播形式,在设计领域中也派生出诸如信息设计、交互设计等多门新兴学科。而视觉设计师的任务不仅限于艺术化表现和明确传达信息,同时还肩负着建立公平、规范、系统化的视觉秩序的社会责任。当代中国需要借助设计构建一个健康、良性、有序的社会环境,并通过设计推动整个社会更高效、快速的进步与发展。



赵建

博士 教授 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

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

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成员(member of alliance of graphic international )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装帧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a.视觉文化语境中的设计研究

b.中国书籍设计及其文化研究

教学主张

百年来中国文化的危机和失落,似乎已使设计主体自身形成了一种过于依赖通过技术性“接轨”化解“差距恐惧症”的惯性模式。如果不跳出以崇拜技术性心理为主的发展圈子,轻率地使用时代赋予我们话语的优先权,忽视既往实践所形成的视觉显现机制及其现代性启示,中国设计将无法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形态的入口,并且很可能在信息时代中找不到事业发展转向的重心。

历史的周期性变化使我们认识到,即使到了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对话仍将持续。中国早期现代设计的境遇及其观念、技术和形式的形成等方面所包涵的设计与文化的命题,对当代设计的思考也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在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之间保持着持续的张力。

从本质上看,视觉传达与沟通的实现是基于特定文本的复制,视觉传达设计就是对于“特定的文本”的视觉符号化概括,也是某种价值、理念范式选择的结果,它来自多样的符号源或信息源。“复制”的概念包括抄写、印刷以及电子化、数字化等综合技术手段,“复制品”的含义也不仅仅只包含技术的层面,而是指向更重要的“符号传播”的理念、价值与功能范式。



陈楠

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清华大学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曾任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主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全国委员、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理事、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

1.“思维与方法”研究,提出“格律设计方法论”,倡导研究型设计

2.汉字艺术设计理论研究与创新实践

3.符号系统设计与品牌ip文创设计

教学主张

1. 在学术界首倡“格律设计”理论。该理论是基于对中国传统设计思维与方法研究,探究设计形似表象之下,建构一个在某种格式规律下可进行变换衍生出不同设计形式的设计方法论。以此为开端研究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设计转化,在学术界倡导设计型研究、在实践领域推行研究型设计之路。

2. 文字艺术设计研究与实践。多年致力于中国汉字研究与设计实践,2014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与国家语委、语言大学、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等机构合作,在甲骨文、金文、西南少数民族古文字等方面取得众多研究成果,发表学术专著多部、进行相关领域的学术讲座数十场,其中关于汉字设计研究的著作《汉字的诱惑》产生较大影响,先后在日本、韩国、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针对纳西族古老文字的设计作品《爱与友情的东巴文》一书在日本发行。1998年开始设计甲骨文字库系列作品,2017年发布全球首款甲骨文设计字库“汉仪陈体甲骨文”、2018年举行大型展览“汉字·格律——陈楠汉字艺术设计观”。

3. 关于视觉传达跨界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主持设计北京2008年奥运会特许设计规范系统与包装设计系统之后,着力于符号系统设计与品牌ip文创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并在该领域具有学术话语权与广泛的影响力。主要实践项目有伦敦、巴西奥运会特许设计设计顾问,故宫博物院文创包装系统设计指南与制定特许授权管理办法放,“北京礼物”整体设计、nba(大中国区)特许文创设计等。



原博

博士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视觉传达设计系副主任 曾任教务办主任

研究方向

视觉形象系统设计研究\活版印刷与手工书实践\日本设计文化研究

教学主张

今天,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边界在不断的延伸中,越来越充满着不确定性。视觉传达设计师作为信息的“包装者”,不仅为信息提供独特的视觉样式,还应思考传达的目的与意义、方式与途径。对社会性课题的主动介入,以研究为基础、以视觉传达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以设计的智慧作为参与社会建设的途径,通过视觉传达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为不同文化、种族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搭建起桥梁。这也正是视觉传达设计应担负起的社会价值。



向帆

副教授 硕士学位

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

麻省理工新媒体行动实验室 高级研究员 (2012-至今)

通过对数字视觉技术的理解与运用, 探索大型文化性、社会性数据中所未见的事实,以视觉艺术表现而实现生动的信息传播。主要学术领域集中于:动态媒体设计、数字艺术创作、数字视觉化设计。

教学主张

深明数字技术原理的研究者,已然可能运用新技术来挖掘人类文化信息储备,从大数据处理,到线索发现、激发灵感、知识形成并传播信息,这是人文学者从未使用过的方法与能力。

虽然数字艺术已然获得广泛关注,数字技术与视觉艺术的融合依然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并没有范式的法则和成熟的教学体系。一方面,数字技术本身日新月异,作为今日信息生活的重要媒介,它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视觉艺术创作、视觉语言的演进;另一方面,视觉艺术本身蕴含从信息认知、传播到艺术表现等数字信息传播所必需的核心价值。因此,我探寻数字技术与视觉艺术的交融之道。



祖乃甡

文学学士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委员

广告与视觉形象研究

教学主张

艺术设计形为大,形为上。为义而生形,为义而求形,庸、苦、下;由形生义,由形演义,卓、爽、上。故,智者以形阐义;庸者以义释形。

形之为大,非常形所言,从常中求异,又从异中见常,乃形之上善。古今大师贵求“似与不似之间”,亦出此道。求异而见常者为美;常而又常者为丑。

世间万物,人之认之,先由形而后及义。形在先而义在后。

有形无义形可在。如:地球、车轮,皆圆形。纸上画圆,可言之地球,亦可言之车轮。可见,义为人为之,人不为,圆仍为圆,仅以形而存在。故,形永恒而义多变。

有义无形义无意。如北京旧称燕,以燕子喻北京,无意。燕子乃常形,非造型,非造型亦无形,无形义焉存。

形有信息,无疑。信息之多少,非形变化之多少。如太极,阴阳双鱼简至极致,却将世间万物统之,乃形之大成。

形之信息,因形而生。形简则明;形多则乱。

世间万象,统而归之:形象、形状、形态三畴。形象亦含形状、形态。

形象:象也,具体而生动;形状:形也,物之存在方式;形态:质也,物之表情、色彩。三者为一,又各有特点。所谓形之创意,或改变其一,或改变其二,使之反常,再由反常见正常,乃创意之基础。



李德庚

副教授 双硕士学位

研究方向

omd当代设计中心总监

今日美术馆设计馆学术总监

荷兰建筑学会策展人

《frame》、《mark》、《设计管理》杂志艺术总监

城市视觉文化

教学主张

今天,中国的城市化建设正值高潮,这主要是围绕建筑为核心展开的。就城市而言,建筑确实在物质层面上和空间层面上构建了城市。但如果换个角度,把人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来看的话,就会发现,其实是人的生存与社会活动关系构建了城市。城市的视觉文化不但是一面镜子,能够呈现出城市生活的实质,同时,城市的视觉文化也会在建筑发生之后成为持续改变城市生长与演进的核心力量。

我把这种力量看作是另一种建筑方式(another architecture)。它跟今天人们的生活意识与活动紧密相关,所涉及的关键词包括orientation(寻找方向)、identification(识别)、reading(阅读)、connecting & disconnecting(链接与断开)等等。



周岳

副教授 文学硕士

研究方向

图形设计与视觉传达

传统图形的继承与创新

教学主张

探索与研究图形语言的表达规律及表现手段,着重于图形语言的基础性研究,研究内容对于基础教学及设计前沿探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视觉认知规律、图形符号表达,图形与空间设计、传统图形与当代设计等。



陈磊

副教授 硕士

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 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

视觉传达设计跨媒介研究

教学主张

当今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已不仅仅是传统的平面设计概念所能涵盖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媒介表现形式已成为了主流,学生具备跨媒介的意识和手段,才能适用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包括我院)目前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观念意识和教学内容与方法严重滞后,不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与国外顶尖院校差距越来越大。

本人在研究与教学中力求使学生具备跨媒介的视觉传达设计意识和掌握一定的多媒介表现手段,具备符合社会发展所应具有的国际化、多元化视野。跨媒介研究体现在教学上的特色是,立足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知识结构,紧密结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相关课程,并与本专业的其它课程具备相关的延续性。



张火炎

副教授 艺术设计硕士学位

研究方向

视觉表现的形式语言是以拓展艺术创造潜能为目的而进行的研究。

教学主张

以平面造型为主,在具备一定的造型表现能力基础上,通过造型创造实践,综合地运用构图、造型、色彩以及材质肌理等相关视觉语言作创作思维能力的开拓,使得造型创造的诸因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发挥更大的可能性。创意的源泉在于感知,感知的渠道在于手眼心脑的协调并用。造型与创意,两者是不可分的,良好的创意需要造型来体现它的审美价值,柔性的思维和富于想象力的表现,要靠视觉语言来传达。因此,它需要过硬的造型能力但不是简单的写实造型训练,而是相对综合的富于审美情感的造型艺术创造。本研究强调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互补,力求在创新能力上做到基础与专业的衔接,要求从现实生活的体验中获得亲身的感受,发现创作素材,养成独到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



张歌明

教授 美术学博士

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

《艺术中的“复杂性” 》研究、 《视觉语言与视觉表现》研究

教学主张

1.概念、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复杂性思想”是目前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之一。 “复杂性思想”相对于“简单性思想”,此理论的研究和兴起旨在证明:面对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数码盛行、网络无限延伸,政治、经济、宗教、哲学等等各种社会存在相互交织和不断变幻的复杂局面,一般的认识方法和惯常的思维模式已经不能够应对和解决如此纷乱繁杂的问题。

随着20世纪量子力学的出现,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逐渐代替了决定论的确然性,简单的因果还原思想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复杂性思想”应运而生。该理论更关注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强调对于认识对象与背景、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反馈的关系研究,与简单性思想相反,它表达了一种不可还原的特征。“涌现”、“分形”、“混沌”、“协同”等问题是目前复杂性理论的研究重点。

2.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实际上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复杂”就在我们身边,也不管我们是否愿意,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卷入今天这个来势凶猛的复杂的艺术漩流之中,艺术的观念和艺术品的形态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至于我们常常无法分清艺术馆在哪里?谁是艺术家?什麽是艺术品?艺术与生活的分界线应该怎样界定?或许,可以借助“复杂性思想”重新审视那些人类心灵活动最敏感也最丰富的情感世界中不断“涌现”的新想法,以“混沌”、综合、交织和相互联通的思路重新理解那些“偶然”的现象,仔细观察和寻找那些隐藏于事物背后的类似于“分形”的潜秩序,遵循和连接起那些星星点点的暗示,也许能够引导我们窥测发展的真实轨迹。

关注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分层和关联的方式看待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

非线性的关联形态也许是事物的常态。

对于偶然性的认识更能够 助我们理解艺术。

混沌性和艺术盲点的制造。

“分形”在现代艺术中有丰富和多种类型的表现。



王红卫

教授 美术学博士

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副秘书长

全国高校艺术教育专家联盟主任委员

中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常任理事

中国出版协会装帧艺术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设计年鉴》和“中国之星”专业评审委员会委员

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ccii首都企业形象研究会名誉理事

多次担任全国重大设计竞赛评审

曾作为教育部中日广告交流项目赴日本东京电通广告公司研修品牌视觉设计及战略

曾担任韩国又松大学设计学院及上海建桥国际设计学院等国内外多所艺术院校客座教授

1:汉字图形符号与ip文创设计研究

2:书籍整体设计研究

《艺术中的“复杂性” 》研究、 《视觉语言与视觉表现》研究

教学主张

书籍是文字的载体,而字体设计则是平面设计的根基之一。如何用文字讲故事,用版面来诠释信息以及如何构筑书籍的结构空间,是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专业素质的综合体现。

优秀的设计师是生活的深度体验者,生活方式决定设计品味,审美水平决定设计高度。设计是设计师内心的一种信仰与表达,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将生活与设计融为一体、自在自得,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设计,在设计之外。



千哲

副教授 文学学士

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

清华大学形象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北京市青年创业协会副会长

北京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 课程考试委员

视觉设计艺术语言及应用研究

教学主张

视觉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感知接受信息的主要来源,研究要点是以视觉信息传达为目的的图形、符号、载体的文化特性以及传达信息的方式、方法方面的应用性研究,主张视觉设计艺术语言研究应该在符号、图像与内涵的当代文化语境方面与社会空间共同建构而成的文化艺术领域中的艺术创造、载体链接在一起。强调视觉传达设计从艺术市场到公共文化艺术市场的特性,探知视觉设计艺术语言的文化属性。



马泉

博士 教授

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

1987年获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文学学士学位

1995年完成研究生课程学习

2011年获设计艺术学博士学位

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 副秘书长

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 委员

方向一:品牌视觉传播设计研究

方向二:城市视觉秩序构建与国家品牌形象设计研究

教学主张

在网络新经济不断细分传播对象的今天,沟通越来越方便而深入,生活方式的多样化选择必将改变品牌传播的方向。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体验经济模式来临,针对大众传播形成的营销学、传播学、广告学、设计学都面临新经济环境的挑战,媒介正在迅速用新科技手段模糊传统面貌,静态变动态、动态变互动、互动变小众。因此,今天品牌成长的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单一学科的知识很难完成竞争带来的品牌课题,唯有多学群多角度的考量品牌发展之路,才能更好完成中国品牌的成长之路。本研究试图整合国际、国内行业资源深入探讨体验营销在互联网时代的全新品牌创建方案。关注品牌在竞争中确立的优势定位,以此建立可持续竞争优势,创建品牌战略核心。从品牌传播设计的节点入手, 助构建可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品牌推广创意资源。并高度关注中国企业的品牌国际化之道,探讨中国品牌建设发展

之路。

“城市视觉秩序”是对城市内在结构和特征有规则的外化,是通过对城市视觉符号、建筑景观、户外广告、交通秩序、国民公共行为等各个城市视觉元素的统筹和总体把控而形成的视觉结构,表现为城市外在视觉呈现的有序性。城市是表现一个国家形象的门户,城市视觉秩序的构建是城市形象以至于国家形象的直观展现。因此,城市视觉秩序的构建是国家视觉形象构建的核心内容。公众通过对城市各视觉要素的感受而产生的整体印象,是影响其对一国国家印象和态度的主要方面。从另一角度而言,国家形象的构建来源于整体的城市视觉印象。因此,城市各视觉要素经过统筹,被纳入城市视觉秩序的整体构建之中,从而影响国家视觉形象的建构。



华健心

文学硕士 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

中国包装联合协会设计委员会委员、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协会专家委员会中国地区委员会委员、

中国设计产业协会专家顾问团顾问、北京高等教 育自学考试委员会课程考试委员、北京市教委专家评委

图形符号设计研究;包装设计研究

教学主张

设计的根本是改善人类生活,直面现实解决问题是设计的天职。一切设计研究的目的是应用,没有应用设计就不存在。设计是在生活各个角落中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系统工程。主张在设计教学中,以艺术的感性和想象为样式,以科学的理性和逻辑为内核,使学生懂得设计不是设计师的自娱自乐,只有当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设计带来的便利和愉悦并由此感动时,才是设计师最有成就的时刻。图形符号设计研究力求以人类共性文化和生活为前提,以传达信息为目的,为公众设计直观、准确的视觉识别及导示系统,改善公共视觉环境。关注设计与人类社会、设计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指导研究生重点研究包装设计与传统文化、消费观念、生态环境的关系。



何洁

文学硕士 教授

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

曾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清华大学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主任

清华大学美术图书馆馆长

教育部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艺术分委员会主任

教育部艺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艺术设计分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广告协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当代视觉符号传播及手工艺术发展研究

教学主张

当代设计具有明显的社会驱动特征,视觉艺术与设计所面临的问题显得更加模糊与不可确定,其内涵、意义与价值期待于重新审视和建构,设计师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自己的社会角色,将其自身的责任与使命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联系在一起。设计的本质、设计的功能、设计的目的与意义,这些问题今天不得不又重新回到原点的思考层面。

当代的社会形态决定了当代的视觉艺术与设计的语境,这不是否定传统,而是历史与传统精髓更有效的整合和传承。孜孜探寻视觉艺术与设计在当代的作用、价值与意义,如何有效推动信息时代的个性需求和社会的和谐建构,是每一个当代信息视觉语言与传播秩序的生产者所必须面对和要解决的问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