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考研之路最终通向何方_网易订阅(深度报道的基本路径)





河南大学综合楼有五层,在已有百年历史的明伦校区,算是比较高的建筑。晚上七点,除了要上晚课的学生有说有笑地走进综合楼上课外,还有综合楼四楼繁忙的考研人。
他们大部分都已经修完了课程,但仍然保持平常上课时的作息。早上在综合楼门外等着开门,晚上复习到综合楼熄灯,常常为了方便直接将复习资料放在了复习的位置。四楼的走廊上有许多考研人自备的小板凳,站着背书累了,他们就坐下继续背。偶尔来第四层寻找空教室自习的学生,往往在转了一圈后被这种压抑的气氛吓到,轻悄悄地下楼。

以为考研能逃掉辛苦工作,却发现考研似乎更辛苦!”正在为考研辛苦复习的郑姓学姐近月来频频发出的感慨,这也是综合楼考研党经常聊到的话题。
近年来,考研热的情况愈加明显,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考研大军中,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8届本科毕业生“受雇工作”的比例为73.6%,连续5届持续下降,正在读研和准备考研的比例较 2014 届分别增加 3.2、1.4 个百分点。此外,据《31所高校质量就业报告》称,一些名校本科毕业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比例甚至高达 50% 以上。
而与名校生相比,非双一流学校的本科生考研的情形则更为严峻,中国教育曾发布消息:“部分名校的学生占比较高, 意味着普通高校学生通过推免进入名校的机会相对较低”“接近八成考生认为推免比例提升对于考生不公平”。尽管《光明日报》已经公开评论称,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向上之路越来越窄, 考不上好本科等于人生已成定局,推免比例提高会挤压统招名额进而有损教育公平。但如今的状况放在考研党的面前,改变的希望依旧十分的渺茫。
不断升温的考研热问题,也让更多陷入“逃避式考研”的人变得踌躇起来,继续考研还是马上参加工作显然都不易。在强大的对情感、工作以及未来的担忧之下,大学生早已和印象中无忧无虑的孩子不一样,越来越多的担忧和焦虑渗透到他们身上。
//总感觉怎么准备都不够//
2018高考的人数有 975 万人之多,好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研与之相比,难度不减反增,据历年考研录取人数统计, 2018 报考研究生考试的人数有 238 万,其增长率达到 18.4%, 竞争十分激烈,且考试的难度非常大,分为初试和复试,难度比高考都要大许多。
伴随着高校的扩招,考研人数一年比一年多,近十年来, 除 2014 和 2015 年外,其余年份都呈增长趋势,而且增长的幅度也不低。可是与大幅度增加的报名人数相比,报录比却没有太大的调整,大致都保持在3.0:1 左右。如果是十年前,稳定的报录比对于考研的而言应该是件好事,但如今,伴随着考研人数的疯狂上涨,稳定不变的报录比也只是让竞争更加的激烈了。
就拿厦门大学来说,中文系、艺术系硕士生考试中 2016 年和 2017 年的报考人数是 38 个,录取人数是 6 位,但 2018 年,报考人数增加至 68 个,但录取人数仅仅只有 7 位,相较于往年, 报录比甚至出现了大幅下降。
“没办法,每个学校招的研究生就那么多,即使报考人数再怎么增加,也很难有大幅度的扩招。”谈及报录比,学校老师也表示很无奈。号称 考研vip 教师的 曾表示,“考研不要再研究报录比了,一点意义都没有,因为你只要想考一个好一点的学校,那个学校的报录比一定是不容乐观的。”
面对如此激烈的考研竞争,各高校也没有办法。在就业的大环境下,不论考不考研,毕业生都面临着的巨大选择困难。有些高校还推出了花样百出的考研攻略,河南大学的官网上就出现了“2019 年考研全程规划”,从今年 9 月份到明年 7 月份,每个阶段要做什么都安排好了,甚至还 学生提前准备好了考研常识、初始阶段、复试调剂等相关资料。
除了学校官方网站上发布的考研注意事项,社会上还兴起了考研补习班。今年 12 月份考研的李明朗就报了一所考研暑期补习班。在忙完期末考试后,李明朗为了考研,参加了暑期补习, 还干脆住在了学校附近,每天上午、下午去上课,晚上自己在宿舍自习。
李明朗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整个暑假,他都在为考研而独自奋斗着,“我感觉暑假补习对我意义不是很大,也许提高的还不够多吧,毕竟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下,如果不快速提高,我的心里根本就没有底,”李明朗说。
出去放松时,李明朗时常一个人走到铁塔湖边,看着湖中的小亭子,风吹过时,他习惯性的扬起头,仿佛在抖下全身的压力,好继续勇敢的地面对未来。
“考研形式太严峻了,一年比一年多的考研人数,但招收研究生的人数基本没有变化,总感觉怎么准备都好像不够,毕竟要竞争的对手实在太多了”。
对李明朗而言,尽管国家已经取消了 985、211 的说法,但名校情结依旧存在,曾经想要走进双一流高校的梦想仍旧想要实现,但是并不容易。
//最困难的就是确定适合自己的目标//
即使是从一开始就下定决心考研的人,也并不能躲避选择的压迫。“人的一生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变化,难的是在本科尚未毕业时就必须想好自己要过怎样的人生”。韩子元说。
2016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韩子元就是这届考研大军的一员,面对今年12月份的研究生考试,他从三月份开始备考,每天上午背英语、专业课,下午和晚上也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曾经最爱去操场踢足球的他,现在只是将踢足球当作短暂放松的方式,偶尔学习累了,就出去散散步、踢踢球。
这样紧张又忙碌的生活不是韩子元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对大多数考研党来说,就这样正常、稳定地复习到考研当天其实已经是最好的状况了,然而事情往往不能尽如人意。

考研当中最困难的就是确立适合自己的目标,大多人往往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大多数人都是很随意的定一个目标,但没有关于考研清晰的规划,甚至不知道考研到底能给未来带来什么。”韩子元感慨道。
“上一次面临这种选择,还是考大学的时候,父母阿姨围在身边,给出各种各样的建议,班主任老师三重把关。而这次, 坐在空荡荡的出租屋,我明白必须靠我自己了。”
也因此,原定考法学学硕的他,努力复习到七月份时,发现法学学硕并不适合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跨专业考,而他如果继续选择法学,就只能考法学专硕。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毅然选择了换专业,选取了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新闻传播专业, 专业课的复习也只能从头开始。
韩子元告诉记者,“我觉得自己不是特别努力的人,其实在考研路上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就好,有时候,想得越多,越容易就焦虑,希望这次换专业是正确的选择”。
“该面对的,早晚还得面对”
“我不知道除了继续上学,我还能做什么。”璐璐一脸迷茫的说。才刚刚上大二的她也早早给自己立下了考研的目标, 而谈到专硕与学硕的区别时,她还一脸的不解,只是简单地说一定要上研究生。
我们为什么选择考研?考研专业的选择对我们的未来意味着什么?研究生毕业就真的比本科就业好吗?这一系列的问题就像是无解的谜,总也得不出确切的答案。
研究生在很多家长心中依旧是“皇帝的女儿”,这种观念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自然而然地被灌输进去。考取研究生的目的似乎变得不是那么单纯,不想马上工作所以选择考研;想拿到一个更高的文凭所以选择考研;想未来挣更多的钱所以选择考研。当考研的目的性越来越强时,是不是还会有人思考考研对未来究竟意味着什么?

2015级新闻系的武磊曾经也是一名考研党,毕业时还获得了三好学生,但参加过研究生初试并顺利进入暨

南大学的复试环节后,他却选择参加工作。
这样的情况在每年考研的人中都有不少,考 中会因各种各样的原因选择放弃。“在还没有清楚自己目标时,先向前走着,算是一种对未来的逃避吧,也许走着走着,对未来的规划就清晰了。”武磊对记者说。
然而事情并没有像武磊想的那么简单,由于考研期间不规则的生活,武磊意外地生了一场病,复习的节奏也被打乱,他不得不被迫改变目前的“逃避”现状,对未来进行构想。
如今,他已经开始在天津工作,回想起这段经历时,他轻松地说;“考研时对自己的情况了解得并不清楚,只是先考着试试,算是对自己大学学习的一个复习和交代吧,但逃避式考研只能逃得了一时,该面对的,早晚还是得面对”。
//负重前行//
“我并不觉得自己是在逃避,当然,读研其中一个优势是很大程度上能带给我进入我理想职业的门槛。考研的经历对自己而言本身也是一次积累。我还年轻,还应该再往学术的路上努力一些,在自己的领域多探索一些。”正在准备考研的李静坚定地说。
“熬不过的日子,我就一天一天地过,总要往前走的。” 到 9月份,2016级法学专业的刘静已经在综合楼待了三个月, 再有三个月她就要踏入研究生考试的考场了。
研究生,顾名思义,是从事研究性事业的人才。对大多数而言,考研与不考研是一个选择问题,无论选的是哪一条路,通向的远方都是未知的,只是在选择的一瞬间, 趋利避害的心理让我们想要走一条更容易、更轻松或者离自己想要的生活更近一步的路。而面对这种选择,有的人步入了社会, 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走的下一步路是什么。
“真正被需要的研究生,才是最有意义的研究生!值得去考的研究生。”李静说。倘若没有考研这方面的兴趣,选好自己的方向,坚定自己的道路并且为之奋斗,才是直面生活最好的办法。
综合楼之外的天空已经开始变得昏暗,夕阳的余晖撒满了天幕,太阳西沉后,才能发现夜晚的星星那微弱的光。
“要面对的迟早都要面对,终究逃不过,社会是个大环境, 个体积极融入进去就能发现自己也是可以发挥价值的,摆正心态就好。”比起其他人,李静看起来要乐观很多。“逃避式考研” 也只是逃得了一时,比起逃避,主动出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才更能掌握生活的主动权。
夜幕降临,综合楼四楼的已经全部打开,走廊里的脚步声已经被背书声淹没,李静抬起疲惫的双眼,看了看西门外小吃街上泛起的光,又加入了背书大军中。
(文中出现人名根据采访对象要求均多化名)
作者笔记
开始写这篇稿子的时候,许多人考研复习才刚刚进入正轨,当时我思虑再三,最终还是决定选择这个选题。我尝试过写“开封出租”,结果从火车站来回坐了三次车,出租车司机始终没给我透露什么信息,再加上联系不到出租车公司,我的稿子被搁置了。然而真正想让我写“考研”题材的深度报道的,是一个大一的学妹向我咨询考研的相关信息,我很疑惑也很惊讶,我很好奇当下本科生的考研心态究竟是怎么样的,在尚未了解自己专业的情况下,就认定自己要考研究生,要决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是不是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心理,所以我就打算深入了解一下当代大学生的关于考研的想法。
当确定选题之后,我开始想着怎么样写关于考研的话题才能写出新意和深度,毕竟关于考研,每年都会有很多相关的报道,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由于没有思路,我只能在综合楼闲逛,观察考研党复习的情景,试图找出一些典型的事例。文章中,我写到考研人在综合楼复习的情况,曾写到“四楼的走廊上有许多考研人自备的小板凳,站着背书累了,他们就坐下继续背。偶尔来第四层寻找空教室自习的学生,往往在转了一圈后被这种压抑的气氛吓到,轻悄悄的下楼”,就是在逛综合楼时发现的灵感,也被这种别人注意不到的氛围所震惊到。
最终,通过寻找,我找到了几位正在准备考研的同学,并征得了他们的同意进行采访。由于每个人不同的复习方式,我将采访的地点定在了他们经常复习的地方,想要记录下他们备考时真实的情景。也许身处河大,这样的方式对于我们采访与被采访者都比较方便,因此这部分的信息我采访的很充分。但被采访者中的几位要求我写作是匿名或是化名,据他们说,不想被记录真实姓名的原因一方面是不好意思,另一方面也是怕最终考研结果出来,有什么意外的话会很尴尬。
这篇深度报道的名字最初是《人生路口的迷茫, 考研能逃否?》,但在批改过程中,修改我作业的同学建议我修改题目,因为这样的标题读的让人一头雾水,我事后也思考了好多次,直到最终完稿,才将题目定位《考研之路最终通向何方》,期间也经过几个题目的更迭,但我最终还是最满意这个标题。
最终呈现的稿子是我多次修改的结果。为了能凸显矛盾的层次性,我搜集了很多关于考研的数据、资料还有名人老师的采访视频,我想通过这些资料完成对考研背景的追述,才能理解现实中的种种考研现象, 我关于考研的系列写作才能完整。在看《南方周末报道手册》时,我第一次看到了李海鹏、南香红他们写作特稿的手法,尤其是关于揭露性的深度报道,我深深为之着迷,想要模仿却始终模仿不出来,秉持着小白的想法,我最终选择了中规中矩的写法。但在深度报道的学习中,我确实学到了很多:特稿总是比其他类型的新闻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有更多上下切换的空间,也更多这种切换的需求,需要现实的属性,同样需要历史的特质。
在上深度报道策划这门课时,郭奇老师说,现在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最终一定要落实在制度和政策上,不要就事论事,要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看问题。“考研难”问题已经被热论很多年了,我相信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必定有它的根源,所以更坚定了写作的信息。在写作最后一部分时,我写的是考研人“前行”,最后又改成了“负重前行”,毕竟每个人在考研路上都背负着什么。甚至在结尾时,我引用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话,“生活赋予我们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着求生欲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信心青春”,但还是由于主观性太强所以选择删除掉。考研的确很难,但由于中国教育体制出现的问题,短期内很难有根本性变动,但我们还是要向前看,不论是考研人还是教育者。就像文章的最后一段,“夜幕降临,综合楼四楼的已经全部打开,走廊里的脚步声已经被背书声淹没,李静抬起疲惫的双眼,看了看西门外小吃街上泛起的光,又加入了背书大军中”,我相信付出终有回报,也相信在黑暗中“负重前行的人终会迎来曙光。因此,这篇报道不用我最后的引用发言,客体的行为本身就告诉了我们很多。
来源:豫教舆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