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聚焦丨不考研的都去考公了意外!考研人数降了,拐点初现,啥原因呢...





受生源影响
2017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首破200万,达201万人。2020年报考人数突破300万,达341万人。2022年报考人数突破400万,达457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80万人。2023年报考人数为474万人,仅比上一年增长17万人,增速明显放缓,已显露调整的迹象。2024年报考人数的负增长,可以看作上一年调整的延续。 
从生源供给角度看,应届本科毕业生是我国硕士研究生生源主体。有数据表明,应届生占到了考研人数的一半以上。近年来,我国普通本科招生规模增幅明显下降,硕士生源增长空间逐渐收窄。2016年,我国普通本科招生405万人,2021年招生444.6万人,五年间增长40.6万人,年均增长仅8万人左右。从普通本科毕业生规模和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的对比来看,2017年普通本科毕业生384.2万人,是当年报考人数的1.91倍。2022年,普通本科毕业生471.6万人,已与当年考研报

名人数基本持平。这表明,今后本科毕业生工作后再考研的生源“储备”也会持续走低。
不是唯一备选,拐点已初现
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的激增与求职环境和就业压力密不可分。而目前,用人单位招聘和毕业生求职逐步回到常态,考研不再是一部分应届毕业生的“无奈”选择,报考人数下降也就顺理成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日趋扩大,为本科毕业生读研提供了更多渠道,在职读研成为许多学生的理性选择。2017年,我国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分别为32万人和40.2万人,专业硕士招生人数首次超过学术硕士,占当年硕士招生总数的55.7%。2021年,专业硕士招生规模达到64.9万人,比2017年增长了24.7万人,占当年硕士招生总数的61.8%。
除了考研,现在“国考”“公考”热度不减,相较于今年考研报名人数的下降,近5年来,国考却一直呈现“扩招”的趋势,2020年到2024年国考招录人数依次约为2.41万、2.57万、3.12万、3.71万、3.96万,而今年报名人数更首破300万。

“考研人数下降,背后原因有部分考生把就业放到更优先级、出国留学通道疫情之后重新变得便捷等。”省内一所高校的研究生院负责人说,尽管今年考研人数的减少有多重原因,但研究生教育拐点初现已是业内共识。
因此,考研人数下降是正常现象,并且可以预测,未来几年我国考研报名人数将会保持相对稳定,或进一步小幅下降。
报考专业冷热不均
多所往年招生不错、以文科见长的高校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证实,他们今年研究生报考人数有所下降,下降比例在10%左右,其中教育学类、文法类专业降幅比较明显。
而工科类高校或专业的报考人数与去年相近,甚至还有所增加。“我们今年研究生报考人数跟去年差不多,都在12000多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范影乐告诉记者,热门专业的考研报名热度依然很高。杭电的计算机等王牌专业,还吸引了666位双一流高校本科生报考。

今年第二年招硕士研究生的浙大城市学院,报名人数比去年增加57%。“一方面,相比去年首次招生,今年学校的知名度更大了一些;另一方面,学校地处杭州主城区,招的又是电子信息等理工科专业,更受考生青睐。”浙大城院研究生处副处长陈聚说。
当然,即便是理工科专业,内部也有分化。一位高校的研招处负责人说,“招收学术型硕士的工业专业报考人数明显比去年少,考生更喜欢报考就业更为便捷的专业型硕士”。
浙江工商大学研工部副部长李琼,在报考数据里发现了另一个新现象。“虽然报考全日制研究生的人数有所减少,但报考我们学校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人数却并没有减少。”李琼分析,这说明追求就业的同时,大家对于学历的需求依然存在。考研人数的减少,未来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人数应该不会减少,预计还会增加。
格局发生变化
国内研究生教育的变化,在教育部的新近文件里也有迹可循。
12月19日,教育部网站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进一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到“十四五”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
学硕和专硕的培养定位并不同。学硕为博士教育输送学术型人才,重点是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训练;专硕则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重点对学生进行职业训练。而这份《意见》也被外界认为,将进一步推动国内研究生教育格局变化。

“将研究生教育分为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对人才培养结构的根本性调整。《意见》提出的分类发展要求,为下一步办好两类学位研究生教育,提高专业硕士教育的质量,指明了具体路径。”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说。
“从我们学校的情况来看,专硕更直接面向就业,近年来越来越受学生欢迎。”范影乐说,自我国2010年起启动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推进学术硕士(学硕)和专业硕士(专硕)发展,专硕的招生规模一直在扩张。但社会上也时有对专硕质量不如学硕的质疑,成为制约专硕更好发展的瓶颈。
在范影乐看来,《意见》代表了接下来国内研究生教育发展基本方向。随着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体制机制持续优化完善,不同类型的硕士教育会更显各自所长。
“双非”报考人数激增
《202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分析显示,2024年报考人数是自2015年起持续、快速增长以来的首次下降,这显示出考生报考更加理性。
《报告》显示,除了总体考生数量下降,2024年报考还出现名校报名人数下降、“双非”高校报名人数继续增长的趋势。例如,2024年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15817人,相比2023年的17263人,减少了1446人;2024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报考总人数10877人,较去年减少854人。而在“双非”高校中,例如2024年江苏海洋大学研究生报考人数2556人,较上年增长6.3%,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增幅达到了35.79%。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问卷调查,近五成考研受访者目标院校为“双非”院校。

分析认为,随着研究生规模持续增长,就业市场与就业期望存在差距,一些本科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学硕招生减少、专硕招生增加,研究生教育质量控制日趋严格等,或为“考研热”呈现降温趋势的重要原因。
部分驻鲁高校招生人数连年增长
今年7月,教育部发布《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124.25万人,比上年增加6.6万人,增长5.61%;其中,博士生13.90万人,硕士生110.35万人。在学研究生365.36万人,比上年增加32.12万人,增长9.64%;其中,在学博士生55.61万人,在学硕士生309.75万人。毕业研究生86.22万人,其中,毕业博士生8.23万人,毕业硕士生77.98万人。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研究生招生总人数仅为56万,约10年件增长了一倍多。
记者梳理部分驻鲁高校2024年硕士招生简章发现,多所高校招生计划较2023年稳中有增,且其中不乏近几年招生人数连年增长的高校。
例如,中国海洋大学2024年计划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900余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800余人;该校2023年计划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800人,且已较2022年增加100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4年预计招收各类硕士研究生约3100人(其中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约300人),该校2023年预计招收各类硕士研究生3000人,较2022年增加200人。
青岛大学2024年拟招收硕士研究生3600名左右(含推荐免试、长学制转段、“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该校2023年预计招收各类硕士研究生3500人,较2022年增加100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2024年预计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236人,其中学术型375人,专业学位861人(含推荐免试生、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该校2023年拟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146人,较2022年增加95人。此外,山东科技大学2024年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约3200人,比2023年增加100人;青岛理工大学2024年计划招生1326人,比去年增加41人等。
相比于上述招生人数有明显增加的高校,部分高校招生规模与往年持平。例如,山东大学2024年预计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6200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300人,最终招生人数以正式下达的招生计划为准,上述数字与2023年一致。近5年,山东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总体上升并趋于稳定,其中2019年为5000人,2020年为5400人,2021年为6400人,2022年为6400人,2023年和2024年均为6200人。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综合自半岛新闻此前报道、潮新闻、爱济南、齐鲁壹点、北京青年报、光明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