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女人一台戏专访《妈妈像花儿一样》三位编剧(三个女人一台戏什么意思啊)





原标题:三个女人一台戏:专访《妈妈像花儿一样》三位编剧

斯想/采访、春晓/编辑



由张多福执导的都市情感剧《妈妈像花儿一样》正在江苏卫视黄金时段热播,用喜剧的形式来讲述一个悲伤的故事,在原来沉重的话题上进行合理突破,新颖的表现手法让该剧自开播以来收视率不断冲高,稳健保持在全国同时段收视率前列。

由此,编剧 采访了《妈妈像花儿一样》的编剧团队(abb剧本工坊),在如何打好三张“反差牌”与励志剧的“新理念”方面三位编剧阐述了自己的创作经验,并且在“喜剧与悲剧之间如何保持平衡”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观点。

三张“反差牌”与励志剧“新理念”

1、故事与讲故事的方式

编剧 :《妈妈像花儿一样》的故事灵感源自哪里?这个故事最打动你们的是什么?

编剧:我们编剧之一范侃的母亲,还有制片人的母亲都曾得过癌症,她们就如剧中的张幸福一样,在第一时间选择了隐瞒。这个事情让我们的创作团队有了很深的触动。之后我们查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发现这个群体有很多值得书写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创作了这部作品。

整个故事其实是在一个倒计时的戏剧悬置下进行的,虽然我们经常在说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但当这个倒计时清醒的提示在我们的人生里的时候,我们的感受会更直接,我们可能会表现出生命中最本质的一面,也会深思人生的意义,这个或许就是故事中最打动我们的地方。

编剧 :我们看到该剧以轻喜剧的效果表达了女主角与病痛赛跑的历程,并没有打悲情牌去夺取观众的眼泪。更有网友称之为剧版“肿瘤君”,那作为编剧,如何把握用喜剧的方式去说沉重的故事呢?

编剧:一部作品首先要有一个最基本的调性,这个调性决定了整个作品的气质,而对这个故事来说,我们其实没有刻意的去强化喜剧,而是想表达真诚与温暖。罹患癌症,无疑是个人和家庭的悲剧,但我们想讲述的是在这种遭遇下,一个人可能会选择怎样的心态来面对。

或许是这种积极的心态让整个故事有了一种暖色调,而张幸福努力抗争的状态与沉重的事件本身的反差形成了一种喜剧张力。

2、三张反差牌



编剧 :我们看到该剧通过在演员、情感、剧情三方面设置上打起反差牌,从而来揭示生活的真谛。那作为编剧,是如何打好这三张反差牌的?从中什么技巧和心得?

编剧:其实反差只是呈现的结果,其本质是视角的不同。我们认为戏剧最有趣的一点就是用不同的视角呈现人物、生活的不同侧面,这就是反差。我们所说的演员、情感、剧情的反差都是视角的不同,而这些视角不同背后可能重要的原因便是信息交流的不平等。

譬如剧中的张幸福、马三强、严俊、吴晓露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但观众对他们的了解并不是同步的,而是参差的,这种参差的认知造成了阶段性的态度,而这就是反差的实质。而故事的最后,当所有真相揭开,每个人都彼此相互了解,故事便走向圆满。

事实上,所谓癌症,本身就是地形学上的臃肿和占据,也就是苏珊桑塔格所谓的疾病的隐喻,而所谓家庭的癌症,正是交流的阻塞与场域的僵化与占据,因此用不同的视角去理解反差背后的原因,或许是化解家庭癌症的方法,这也是我们在写这部剧中的一个感悟。

另外,我们三个编剧本身就是反差牌,一个学术派、逻辑缜密,一个重情绪、随时走心,一个深怕生命无趣、强行把日子过成段子。所以在创作中可以把牌混起来打,虽然创作的时候屡次吵到拍桌走人,但最后的效果竟然还是不错的。

3、励志剧新理念



编剧 :我们知道以往涉及到“病魔”与“死亡”的剧都会以感人、催泪、悲剧这样传统的表达方式。那该剧是如何巧妙的在这个基础上做出创新的?

编剧:传统的这种故事往往走的都是煽情悲情的路线,譬如当年的《血疑》、《蓝色生死恋》。但近些年电视剧领域,特别是在国际上有一种混合叙事的潮流,譬如《绝望的主妇》,将悬疑、幽默与生活伦理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气质。

我们这部剧在创作之初,参阅了大量的近年来与癌症相关的影视作品,包括《木更津猫眼》、《一升的眼泪》、《如果还有明天》、《绝命毒师》等等,我们会发现这些作品往往只是把癌症当做一个反思人生的契机,真正感人的不是癌症本身,而是面对疾病我们可以探索些什么。

带着这样的启发,我们开始了对《妈妈像花儿一样》的创作,可以说我们没有去回避死亡和病魔,而是把这些当做了叙事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去探索主人公能够走向什么方向,并代表了怎样的一种价值观,可能正是这个原因让我们的剧和传统的同题材电视剧在表现上有些不同。

编剧 :作为励志题材电视剧如何诠释新的理念?剧本创作阶段编剧们是如何达成共识的?

编剧:对于这部作品创作时,我们确实在价值观上进行了比较激烈的探讨。最初我们想要表达的是一种传统的价值观,我们让张幸福表现出一种牺牲的精神,她的隐瞒带着一种对家庭的成全,但写到最后,两位女编剧不乐意了,她们质问为什么一个45岁的女人在生命临终之时所有的想法都围绕着别人,这种价值观真的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吗?

难道她不应该思考一些她自己要什么吗?这个让我们有了很大的触动,于是我们重新构建了一版故事,这一次的张幸福变成了一个激进的女性主义者,我们甚至担心这样的表达方式能否让观众接受,这是否这个社会的道德共识。

最后我们选择了一种更温和的表述方式,我们将梦想、家庭、爱情等多个选项放在张幸福面前,让张幸福体验,但并不做表达,将选择权留给观众,这样的效果就目前播出来看,确实也是不错的。

但我们认为,将选项呈现在观众面前,本身就是我们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或许能让观众更容易的接受我们的价值观。

“反差性”人物关系”



编剧 :我们知道一个电视剧是否好看,人物关系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那剧中人物关系设置的难点在哪儿?编剧该如何写好“反差性”人物关系呢?

编剧:这个问题感觉好像在答考研题目……我们知道人物关系是一部电视剧中最重要的部分,交织复杂的巧妙关系往往能构建出精彩的故事。但由于我们的这个故事先天带有一丝悲剧气质,所以如果关系过于离奇复杂,很容易让人感觉狗血且过于机巧。

我们在人物塑造的时候,一直在尽可能的回避“狗血”,这个可能是我们创作的这组人物关系中比较大的一个难点。



编剧 :该剧在人物设置上不乏亮点,无论是“冻龄女神”许晴搭配“喜剧大咖”林永健,还是“毒舌小姑子”王晓晨搭配“多情小叔子”薛之谦等等都看点十足,那编剧在设置这些人物关系的时候有哪些准备?主线与副线该如何合理安排?

编剧:从剧作的角度上说,一部40集的电视剧可能至少需要一条主线,一条辅线,许晴扮演的张幸福和林永健扮演的马三强便是这条主线,在这条主线上还包括了前男友严俊医生,以及“第三者”吴晓露,他们四个人通过隐瞒病情以及吴晓露的误会导致的感情掠夺两大动力进行戏剧发展。

王晓晨扮演的马丹娜和薛之谦扮演的张来福则是作为一条重要辅线,负责调和整个故事的节奏。有时候主线过于沉重的时候,就需要辅线将气氛拉回到温暖平和的状态。

编剧 :我们也在微博上看到网友的一些吐槽,比如说“许晴的角色不够硬气”、“林永健的角色又不够有担当”等等,对此,有什么看法?

编剧:哈哈,网友能来吐槽其实我们是窃喜的,说明我们的作品得到了关注,爱之深责之切,大家对我们的人物走心了。首先,我们塑造的是有缺点的普通人,正因为他们不够完美,才有了这个中年危机的故事。

其次,演员精湛的演技其实为我们的人物加了分,晴姐给幸福带来了更多柔美动人的美好特质,林老师将一个优柔寡断心中自有蔫主意的三线城市非著名主持人马三强演得活灵活现,喜感十足。

“喜剧效果”的把握



编剧 :我们发现该剧以诙谐幽默、时尚与现实元素相融合的形式来表达一个悲伤的故事,这是这部作品的亮点之一,那在剧本创作的时候,这些元素的融合有哪些心得与体会?

编剧: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悲剧不适合自然主义的表达。癌症本身是一场悲剧,但我们不想将这个命题窄化,而想用一种更宽广的视角来看待。

它就是我们人生中的一次灾难,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生命中可能都会有这样的遭遇,或许是癌症,或许是意外,或许只是一次激烈的水逆,但回头去看时,它却成为人生一道清晰而明确的分水岭。我们尝试着用自嘲甚至自黑、用豁达、用迎难而上的方式

去挑战它,这或许是当代人最不同于父辈的人生观。

编剧 :谈谈该剧是如何通过角色命运反转来催生冲突与喜剧效果?

编剧:以张幸福为例,她本身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妇女。曾经的校花也被柴米油盐打磨成了学生口中的“张大妈”。但是随着生命倒计时的到来,她并没有认命痛哭,相反摇身一变为“张辣妈”,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家庭革命”,这是她命运的反转。

但这种变化都是建立在家人不知道原因的情况下,因此引起了“马家三活宝”和弟弟的反抗,这便带来了冲突与对抗。而这种对抗我们并没有一味写实,而是运用了比较夸张的手法,强化了喜剧的效果。

编剧 :该剧在喜剧与悲剧之间是如何平衡的?或者说如何把握喜剧与悲剧之间的分寸感?

编剧:我们在创作的时候,并没有去思考这是悲剧还是喜剧,但每一集出来的时候,大家都会集体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标准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是是否有趣,一个是是否感人,每一集里我们都希望包含这两个元素。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的创作的部分都被另外两位同伴用这个标准“挑刺过”,可能就是这种方式让最后的作品中呈现了这种悲剧与喜剧的平衡。

一个“编剧团队”



编剧 :可以简单的描述一下该剧整个编剧团队的一些基本情况么?

编剧:我们编剧团队叫做“abb剧本工坊”。目前主要是三个人,范侃、许芃芃和刘芳,都是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所以我们既是同事,也是同学、朋友,彼此之间有着卸妆脱鞋、失恋骂街都不会翻脸的一种交情。

编剧 :整个编剧团队跟制片人或者导演之间的合作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谈谈对整个剧组的感受!

编剧:张多福导演是一位非常优秀和资深的导演,在整个拍摄中,编剧团队也有随组做一些相应的剧本调整,整个剧组的氛围非常好,他指导并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思路与可能性,也让我们收获了很多经验。

编剧 :该剧在剧本创作阶段大家是如何分工的?在分工过程中,大家遇到意见不合适是如何解决的?

编剧:这部作品是我们三个编剧第一次一起创作,我们会尽可能的让每个人发挥出自己的强项,大纲和分集的部分是共同讨论出来的,剧本的部分则分头写作,不过在最后一遍定稿之前,每个人都互相修改了别人的部分,所以可以说这部作品的每一集都是我们集体创作的。

在分工上,范侃比较擅长谋略,吴晓露的很多诡计都是他想出来的,许芃芃擅长幽默逗逼的台词,张来福的很多段子都是出自她手,刘芳则擅长走心的段落,那封张幸福的离别信就是她写的。

出现意见分歧的时候,我们先以辩论为主,辩论无果后,我们会采取特别先进的一种决策机制:投票。如果有人还不服,剩下两个人会将ta打服。

编剧 :说说该编剧团队的优势与不足?整个剧还存有哪些遗憾?

编剧:我们这个团队是一个平均年龄30岁左右的团队,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都还不到三十岁,一个结婚的都没有,现在想来确实大胆冲动不要命。

30岁不到的人敢写45岁的现代生活其实是超出自己经验范围的,沾点不知天高地厚,但也有利有弊,正因为年轻,优点是这个本应悲剧严肃的题材我们才想用嬉笑怒骂的幽默方式来呈现,尤其是剧中两代年轻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能把握的比较到位,劣势就是要描写一对结婚多年的夫妻,很多细节很难把握,但还好有导演和诸多优秀的演员给我们的作品赋予了更多的生活质感。

剧的遗憾是,这个故事虽然是主创的亲身体验而发端,但其实把疾病这一沉重的旧题材喜剧化其实在创作中是重重设限,如何把握喜感与戏剧冲突的比例我们磨合了很久,最后决定两者都尽量多,造成了节奏转折有时过快,包括我们也想在突出现代家庭女性发现自我寻找自我面对困境抉择等等一些价值观探讨,其实是有些贪心的,现在的我们再回头写这个剧本,相信节奏可以更加从容,下一个剧本可以更好。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