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考上中专的人,是否还在依靠自己的本职工作谋生呢_专业性...(八十年代上中专)





原标题:80年代考上中专的人,是否还在依靠自己的本职工作谋生呢?

这是我们这个年龄段所探讨的议题,也是我们记忆中的一个片段。记得那时候高考还没恢复过,那时我们都在小学读书,有很多人考不上高中或者初中就直接上中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取一所中专,特别是省属的重点中专,是一项相当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我当年未能被大学录取,所以我只能获得中专生的第一学历。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专毕业生需要被国家分配到不同的工作领域,除了那些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外,实际上,很多人所学的专业与他们后来的工作并没有太大的关联。他们的选择,主要是受了家长或老师的影响。以我为例,1980年我参加高考时,报考志愿可从中专,大专和大学联合报考。



当时我考320分,四川大学录取线305分,也许是因为我志愿没填好,大学本科第一轮没录取,大专第二轮没录取,省属中专第三轮没录取。高考结束后,我和父母一起去县城找工作,在一家电信公司做文秘工。在那个时候,我们每天都在邮电局门口守候,等待着录取通知书的到来。虽然许多成绩比我低的同学都被录取了,但是每天来的录取通知书挂号信上,我的名字却并未出现在其中。

在我填报中专志愿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对于一般中专学校的分配并不满意,因为我的成绩与大学录取分数线相符,这让我感到有些过于乐观。现在想来,那时的我真是很幸运的!倘若我未能在当年获得录取,那么我将失去再次踏上求学之路的机会。毕竟,我居住在乡村,是家中的长子,而且家庭背景也不允许我再进行复读。

在紧急情况下,我下意识地拿起笔,给当时归属于宜宾地区的招生办公室写了一封信,旨在将普通中专的不服从分配改为服从分配。然而,由于时间稍晚,工作人员告诉我,只有师范学校具备录取指标,最终我被一所示范学校录取。

尽管录取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但对于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而言,即便未来从事教书工作,也将成为国家的生计,因为一旦踏入这个门槛,未来的发展机会也将随之而来。



在我完成了两年的师范学校学业后,我被分配到了家乡的中学,担任了团队干事和校团委书记的职务。据当时的老师们所说,我享用的是政治饭,尽管那些高傲的老师并不认可我,但我的表现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认可,也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记得那时候有一次我去参加全县的运动会,因为没有体育委员和裁判,所以没有办法组织全校性的运动会。在我接受了半年的教育之后,我被调派到了县委办公室,当时我们在县委机关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历背景。

自从开始在县委办公室工作后,随后通过函授学习大专,最终成功避免了本科考试,转而进入研究生阶段。此后,其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与原有的师范专业毫无关联。这中间虽然经历过一些挫折与磨难,但在不断地探索中逐渐成熟起来。由于我的教学经验有限,以至于我至今仍未意识到自己曾经是一位教育工作者。

在我所在的县级机关中,同我一样,中专生的数量仍然相当可观。他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不久就被分配去从事会计工作。在我们所在的地方,有一所财贸学校,名为泸州财贸校,它是一所市属中专。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有的被分配到财政局,有的被分配到税务局,有的被分配到统计局,最糟糕的是,他们被分配到供销社。

大多数人被分配到县级机关,其中许多人在机关工作后不再从事财务工作,转而分配到供销社,还有一些人后来被调到县级机关,他们从小到大,从科员到局长,再到副县长、市长、人大主任和政协主席等职位。



据我们那几级的同学、

朋友所述,当时学习医学的许多人至今仍在医院接受治疗,其中许多人已经退休,而那些专攻文科(包括财务和会计等专业)的人,基本上都不再从事财务工作,而是在机关从事行政工作,只有我们选择了师范教育,而大多数人则一直在小学和中学任教,直至退休。

总的来说,80年代的中专生,除了那些较为专业的专业和理工类专业人员,他们仍然依赖于专业技能谋生。当时,许多人都是单位的管理和技术骨干,同时也有许多人拥有高级职称;目前,机关工作的人员中,大多数已经不再依赖专业谋生,而是得到了晋升和重用。此外,在我的同学中,还有若干人继续在副厅级职位上奋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